在大家開始錄音自己來之後,創作人往往得一手包辦——當工程師、演奏者、製作人,全都自己處理。當時還沒有輕巧的多軌錄音機,整間房間得擺滿磁帶機與混音台,創作的空間得另找一處。因此,獨自錄音時必須事先安排好流程:試音、設定音量平衡、預留空白時間,然後迅速跑去錄音區就定位。

現在這個時代,一張 microSD 卡就能裝下過去整間錄音室的內容。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換個空間錄音還是有明顯好處。像是木吉他、打擊樂等需要空氣感的樂器,空間的自然反射能讓聲音更有生命。這裡有幾個小技巧,讓你不用一直走來走去,錄得更快更順:善用 Punch-in 自動錄音功能,或找出空間裡適合錄聲的「甜蜜點」。

錄電貝斯或合成器這類直接輸入的聲音,環境影響不大。但如果是錄木吉他或音箱的聲音,乾燥的監聽室可能太死板,反而是窗邊、門口或牆角這類有一點點自然反射的地方,更適合收音。

如果你是用電腦錄音,只要把筆電、麥克風、耳機和介面帶著走,就能輕鬆換場地。即使是大型錄音主機,也能搬著用。器材擺設時記得把操作鍵和音軌顯示放在好調整的位置;如果是站著唱主唱,我喜歡控制鍵在腰部高度,才不會錄到一半還要彎腰操作。多餘的線記得用膠帶固定,避免絆到或拉倒機器。

Punch-in 自動錄音是獨立作業時的救星,可以設定準確的錄音進出時間,讓你不用每次都跑去按鍵。尤其當麥克風離主機有段距離,或是錄鼓、錄吉他需要雙手時,用起來特別順。建議把 Pre-roll 設到十秒左右,給自己足夠的準備時間。

一個人錄音很容易錄過頭,常常為了那個「最好的一 take」錄到耳朵麻木,但反而分不清有沒有進步。記得每隔一段時間就起來動一動,讓耳朵休息。錄主唱時要注意補充水分——不過請用有蓋子的水壺,才不會灑到設備。


錄音自己來

做音樂一個人搞定全部早已成為常態,而好的作品往往藏在那些你願意多花一點心思的小細節裡。無論是換個位置收聲、設好自動錄音、還是記得讓耳朵休息,這些看起來瑣碎的習慣,才是真正讓你錄出好作品的關鍵。錄音不是靠硬撐,是靠方法。做得越聰明,反而越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