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從來沒想過,原來人沒辦法「關掉耳朵」。

眼睛可以閉,嘴巴可以閉,鼻子勉強可以憋氣。但耳朵呢?不管你願不願意,聲音就是一直進來,震動你的耳膜、刺激你的腦袋。有點像那種你沒邀請他來的朋友,但他還是硬要進門,還坐下來吃泡麵。

這本書叫做《耳朵之間》,不是談聽力檢查,也不是什麼音樂學理課。它講的是一種我們平常根本沒注意到的東西──聲音怎麼影響你的情緒、判斷、甚至人生走向


你知道為什麼有些人睡覺要聽風聲,有些人則需要完全安靜嗎?

這不是習慣問題,是你的「聲音偏好」在講話。書裡有一段在講「粉紅噪音」,我看到那段突然有點被打醒。因為我自己睡覺不能聽任何東西,一點滴水聲我都會生氣。但我有個朋友,沒開電風扇反而睡不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作者用很簡單的話,把一些聽起來很玄的事情講得很直白。他不是要你念書,而是讓你開始去想,你生活裡那些「一直在耳朵裡」的聲音,是怎麼改變你每天的狀態?

有些人長期待在會發出低頻聲的空間(像老空調、車流聲),心情會比較焦慮。有些辦公室,桌子、牆面排列其實像聲音的迷宮,聲音打來打去打不出去,你待久了會覺得悶,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悶。這些東西,書裡都有講。


如果你有在錄音、拍片、剪接、當設計師──你一定更需要懂這些

這不是搞氣氛的話。現在很多人都在當「創作者」,但我們學怎麼拍、怎麼剪,卻沒學過怎麼「聽」。例如一段配樂加進去,為什麼觀眾的心情變了?不是只有旋律,是聲音裡面那些你沒注意的細節──空間感、語音的咬字、背景的靜音比率,甚至觀眾用什麼裝置聽。


給創作者,也給每天要跟人相處的你

我自己看完最大感觸是:原來我們不是在聽聲音,我們是在聽情緒

有人講話你覺得煩,不一定是他內容,是他的語氣讓你防備;你進一間店覺得舒服,可能不是裝潢,而是背景音樂剛好撫平了你的緊繃;你跟某個人吵完架後很難冷靜,搞不好是因為那個空間的「聲音殘響」太重了,讓你無法抽離。

這本書沒有教條,也不會裝文青。它就像一個坐你對面喝美式的人,慢慢跟你聊一件你明明每天都在經歷,卻沒想過的事情。

實體書:

https://shopee.tw/product/474186812/41801886381

電子書:

https://linkmusicnow.lemonsqueezy.com/buy/5c6a7b25-087b-4fb3-ae76-ab2560c5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