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entipede’s Dilemma 蜈蚣效應,是一個 1889 年的短詩講有關一隻蟾蜍問一隻正在走路的蜈蚣
你走路的時候,是哪隻腳接著哪隻腳?
蜈蚣思考了這個問題沒辦法回答,變成整個癱瘓,動也動不了。
如果你是一隻蜈蚣,你今天要從家裡去池塘喝水,你在想甚麼,當然不是哪隻腳先走哪隻腳後走,是你口渴,所以要喝水。
彈吉它的時候,一樣,不能一直都在思考手指的位置。
就像騎腳踏車也不能一直在想左右平衡,你會跌倒。
技術是日積月累的沒錯,但是這樣的思考模式會讓你失去信心。兩個方法解決:
一:永遠不要向上比較
你一向上比較,就沒有動力了。
二:要知道你已經 “會” 了
對,技術是日積月累的,所以你學一天,理論上就有這個技能。
重點是在應用。
你可以會了十個單字就來寫英文小說,寫得好不好? 不重要,你會在寫小說的過程中讓自己去找更多的單字,看書去學別人怎麼寫句子,全部是自動的因為你渴望把你的故事說出來。
你今天要會彈吉他寫歌,但只會兩個和弦,當然可以,為什麼不行。你就去寫,寫一首寫十首等你開始覺得你想要寫更多,你再多學兩個和弦然後用這四個和弦再去寫一百首歌。
甚麼目標會讓你有最大的動力?
知道這個目標你就會自己走了。
學校不會教你這個學習方式。
但是不是無理,因為人這麼多,最有效率把一群小孩教育成一群可以融入社會的市民就是用一樣的教材和一樣的考試來評分。
壞處就是讓學生太在乎分數,讓低分數的學生感覺被鄙視慢慢製造出一種刻板應像說:低分數等於壞市民,然後害低分數的學生在淺意識裡真的給自己壓力要去歸類在這個刻板應像,然後可能真的去做傷害社會的事。
這系統就是個蜈蚣,我希望它可以停下來思考一下它現在走向的大目標是甚麼。